山东地区在南北朝时是我国北方地区的佛教中心之一,至今仍存有大量的佛教遗迹,其中以佛教造像和摩崖刻经为著名。在有确切纪年的摩崖刻经中,又以东平洪顶山茅峪刻经为早。洪顶山茅峪刻经5月25日已被国务院公布为第六批重点文物保护单位。洪顶山茅峪刻经位于东平县旧县乡屯村铺村东洪顶山西面茅峪中,东距县城30公里,是北齐时的佛教文化遗存,是一处集经文、佛名、铭赞、题名碑于一体的大型摩崖刻经群。刻经分布在茅峪南北两侧石壁上,峪北刻经以僧安道一为主,峪南以印度僧法洪为主。镌刻面积共达1000平方米。共刻经文6处,其中《文殊般若经》2处,《摩诃般若波罗蜜经》、《大集经·穿普提品》、《摩诃衍经》、《仁王经》各1处。佛名9处,刻“大空王佛、”释迦牟尼佛、弥勒佛、阿弥陀佛、观世音佛、具足千万光佛、安乐佛、大山岩佛、安王佛、高山佛等十八佛名。共有大小刻字1200字左右,现存较完整可读者785字,现存刻经基本上保存完整,能反映出当时刻经内容的全貌。字径大小不等,多在25~60厘米之间。而小者仅7厘米,者360厘米。《法洪铭赞》中有“河清三年”(564年)纪年。并有“释迦双林后一千六百二十年”等两处佛灭纪年.茅峪所刻经文中,仅为某一节段,如《文殊般若经》为“文殊师利白佛言,世尊何故名般若波罗蜜?佛言:般若波罗蜜,无边无际,无名无相,无思量,无归依,无洲渚,无犯无福,无晦无明。如法界无有分齐,亦无限数,是名般若波罗蜜。亦名菩萨诃萨行处,非行非不行处,恶入一乘名非行处,何以故无念无作故”。《大集经·穿普提品》为“佛告舍利弗,汝问云何名佛、云何观佛者?不生不灭,不来不去,非名非相,是名为佛。如字观身,实相观佛。口然唯有智能者乃能知耳,口名观佛”。佛名中峪北中心处“大空王佛”四字,总高9.30米,宽处达4.10米,是目前已知的我国境内的北朝大字。就摩崖刻经的位置看,刻经于山间不被人注意的地方,刻字石面基本没有经过加工,是就自然石面而刻,或凸或凹,或平直或曲折,或显露或隐秘。东平一带山川属于石灰岩质,石质较软,因而更能直接体现出书写者笔意,随意、自然、大度,生动传神,书法特色在此表现的淋漓尽致。就书体而言,表现出北朝时期那种隶、楷相间的刻经书法特点,但其间又有独具风格。尤以洪顶山刻经为,字体以圆笔为主,也有不少使用方笔的(如谷南法洪书刻《文殊波若经》)。谷北刻经字口稍浅,笔画变化明显,显得潇洒、活泼、大方。谷南刻经笔画方直,且隶味稍显浓厚,有的表现出名显的蚕头燕尾之态,字口稍深,显得刚劲有力,稳重大方,内在动感较强。居于谷北刻经中间占主要位置的“大空王佛”四字高近10米,且每字均带有装饰性笔画,尤其“佛”字两竖之首端呈双手状,通天拔地,气势磅礴,雄伟壮观,可谓“如龙蟠雾,似凤腾宵”。这种榜书大字所表现出来的书法艺术的至善尽美之道是周围地区刻经书法所无法比拟的。再者,茅峪刻经在当时还进行了涂金装饰,如对佛像施以彩绘之做法,只不过时间久远而脱落。试想那些涂金大字,居于天地山川之间,可以随时看,时时看,“水流可阅,日去无翻”,方便了僧侣禅定、颂经。可谓金碧辉煌,泱泱大观,达至弘法之效果。构成了一个金碧辉煌、气象万千的佛教经书氛围。茅峪刊经者安道一,目前尚不见于史料记载,但根据茅峪刻经中他的铭赞及他在山东地区的刻经情况研究,他是东平人,堪称高僧大德。茅峪刻经中《安公之碑》赞曰“大沙们僧安,不安所安,安所不能安。大道一,不一所一,一所不能一。不安所安,不安于安,所不安能安于安。不一所一,不一其一。一所不能一其一。词曰:安故能一,一故能安,安一一安。岩上雕刊”。安道一不但精通佛学,还善书法,尤其摩崖榜书“大空王佛”特色。根据他从事刻经活动的时间看,他把自己的一生都献给了他所崇拜的佛教事业,其影响在当时可见一斑。但就是这样一位大德高僧,却史载无名,可谓历史的遗憾。
历史文化
东边是属名“僧安道一”的“文殊若”刻经。经文出自梁曼陀罗仙和僧伽婆罗译本中。全文共98字,文中以佛主如来与文殊菩萨话的形式,禅释出僧众如何修成大智慧到彼岸的“性空”思想,在佛经中占重要地位。更珍贵的是该经的书法价值,在整个刻经中具有代表性。书写风格是隶中带楷,楷中带隶,这是我国文字进化从隶到楷的重要特征,起断代作用。难得可贵的是其中的“亦”字是草书,而“道”字则带行书韵味,“数”字还有书法上罕见的飞白状体。在北齐时期的刻经中出现几种书体在中国是早的。两边便是用篆体属有“安公之碑”的风门口碑碑文。意思是在“风门口”书刻的碑文,看似文字游戏,实是“安道一”用“安”与“不安”,“一”与“不一”的关系禅述自己的佛教主张,“一”是指禅定中心境专一境界,这与中国道教把“道”解释为“虚一而静”是同样意思,“安”是指佛教中超世脱俗,元烦恼的身心状态,‘不安”是指俗的烦恼,所以僧众们称西方净土为“安养国”,提倡“安乐行”。刻文中“安故能一,一故能安”即是全部意思的概括。也是安道一禅宗始祖达摩祖师提倡的“安心禅”的领悟与发展。经文后是“于后六百二十年”的佛历纪年。佛历纪年有多种法,因佛教中派如来佛生与园寂的年代法不一,所以纪年也就不同,此处按禅宗纪年推断应为北齐河清二年的纪年。这里还刻有“药师琉璃光佛主”与“大佛”题名。书体全是其他地方刻经所没有的,而字体之大更是与此处无可相比的。这是安道一所书的“大空王佛”、“大山岩佛”、“安乐佛”等佛名题刻共23个。“安乐佛”以东的佛名依据出自失佚的《七佛八菩萨所大陀罗尼神咒经》,是佛教早期密教经典。我国敦煌及各地佛名题刻均出自此经。佛的形象和名字是信仰者的自我感应,因而用造佛和题写佛名来表达佛的崇拜之惰,其中“大山岩佛”、“高山佛”表示山的崇拜,以山为佛,“安王佛”、“安乐佛”表示安的崇拜,而“大空王佛”四字、表明以“大空为王”,尊之为“佛”,以表达安道一“集若性空”的崇拜,因禅宗当时多受当权者迫害,安道一所以大书特书“大空王佛”四字,有粪土人王,蔑视权贵之意。而更珍贵的是刻字大,中国其他地方刻经大都在30公分左右,的也只有1.3米,而此处的“大空王佛”四字全高达11.3米,“佛”字高达4.65米,宽4米,宽的笔划50多公分。用笔纵情豪放,气势磅博,并有罕见的“佛手”与鸟状装饰。当地村民传当年安道一是扛着扫帚来写的,就断定此处刻经是中国同时期刻经真正的“大字鼻祖、擎巢之”。“大空王佛”向西便是六龙蟠螭龟蚨线刻碑,刻碑全高7米多,刻字部分高4.8米,宽3.5米。上为线刻六龙碑首,下为龟蚨状,上有“摩诃口经”字,经文大部分剥蚀掉,仅剩“散”、“川”、“萨”、“有”、“空”等字。法经出自鸠摩罗所译“摩诃般若菠罗密”,讲大乘空宗性空理论。经碑西是此处字的“僧安道一”题名,四字刻于高2米,宽1.3米的圭首碑内,书体隶中带楷,并有行书韵味,潇洒流畅,其中“一”字为大写“壹”。“僧安道壹”西是一篇颂文,颂安道一达到佛的广大境界。北山崖西便是安道一所书“文殊若经”卷上的一个摘录,讲述佛教,“不生不灭,不来不去,非名非相”的性空境界。南山崖有刻经三处东边一处是记述中印度高僧法洪的身世及来东土讲经及经文的大体内容,可以看出,安道一亦是信奉的中印度大乘僧法洪的性空理论。纪年是“大齐河清三年岁次……纪年”,这是二洪顶明确的北齐年代纪年,即北齐武成帝高湛二年,(公元563年),在山东乃至全国是早的刻经纪年。中间是“大空王佛”佛名题刻,全高2米,宽1.3米,其书体风格与北崖同出一辙。一篇经文与“风门口碑”处所刻“文殊若经”相同,但此处字体大近一倍,全用隶中带楷书写。特别是“無”字,更突出的表现出隶的拙朴道劲,楷的工整严谨,不失为一篇精彩的范文。
风土人情
1.忌走马观花,出去旅游的目的是愉悦身心,增长见识,如果每到一个地方都是纯粹到此一游,而不去细心观察当地的风土人情,就失去了旅游的意义了。2.忌行李过多,旅行时带过多的物品是没有意义的,它是我们的旅行的累赘。带在身边,行动又不方便,放在旅馆又不安全。出去旅游只要带齐证件以及必备的药品、一些日常换洗的衣服也就够了;3.忌惹事生非,旅行的地点始终不是自己的“地头”,正所谓人生地不熟的,还是要收敛一点霸气好;4.忌分散活动,如果是一伙人去旅游,不要各有各的节目,大伙一起行动会比较好;5.忌钱人分离,多个心眼,小心为上的好;6.忌带小孩,小孩时刻需要大人的关照,使大人不能全心享受旅行所带来的乐趣;7.忌不明地理,去一个新的地方旅游,是先熟悉当地的地理环境,一方面不会走冤枉路,另一方面可以对景点有个全面的了解。
--------------------------------------------------------------------------------------
旺季门票:50元
--------------------------------------------------------------------------------------
开放:7:30-19:30
-------------------------------------------------------------------------------------- |